case

行业案例

行业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设计与评估

添加时间:2024-10-12 16:30:07 浏览次数:

摘要:

  本文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关键技术和闭环管理机制。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其次,阐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关键技术,如氏距离计算方法、KMeans聚类算法和PCA数据降维技术等,以提升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接着详细描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包括定期评价、审计整改、跟踪监督和效果评估等步骤,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最后,强调了将内部控制评价与公司绩效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实现。本文的研究为企业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提升管理绩效和价值创造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1.png

为实现企业高效、合规运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和监管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与完善,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课题。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特点设计灵活、高效和质量兼顾、监管和管理层风险偏好、及高独立性的行业最佳实践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特点,不同企业在行业、规模、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内部控制管理框架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以确保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为实现控制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当作为内控体系建立的核心:

(一)灵活、高效和质量兼顾:内部控制管理框架需要具备灵活性,能够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保证效率,避免过度繁琐的程序影响业务运作;同时要确保质量,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当局监管和管理层风险偏好:内部控制管理框架需要符合当地监管要求,确保企业合规经营;同时也要考虑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

(三)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内控机构独立的前提下,研究不同组织内部控制设计的特点,可以借鉴行业最佳实践,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设计出能够有效确保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实施面临难点和挑战,如何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并确保员工的合规行为。在内控框架贴合于业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以及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测试、以测试结果展示的风险程度为评价依据,开展绩效评价。

(一)内控框架贴合业务风险管理:内控框架应该与企业的业务风险管理紧密结合,以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这意味着内控框架的设计应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具体业务风险,并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二)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测试:为了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应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执行的测试。这些测试可以通过审计、自查等方式进行,测试结果将展示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风险程度。基于测试结果,企业可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以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

(三)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并确保员工合规行为:内部控制的实施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其中包括员工的合规行为。为了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措施,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确保他们了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并遵守相关规定。此外,建立监督机制、激励制度和奖惩机制也是确保员工合规行为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为充分检验内控执行效果,评估过程中一是注重方法、二是运用技术,都对内部控制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内控执行评估,均包含设计设计有效性、执行有效性评价。

(一)内控实施穿行与执行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和有效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企业可以定期开展内控独立评价,评估内部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内控设计和执行的评价结果,评估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地预防、发现和应对各类风险,以及是否覆盖了企业的所有关键业务流程和风险点。通过综合评估,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数智化技术手段运用: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大数据分析、RPA工具、欧氏距离计算方法构建算法模型、KMeans聚类算法和PCA数据降维技术、以及基于SIFT算法和KNN算法训练计算模型、爬虫等数智化技术,提升内控评价工作开展效率和水平,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和改进空间。

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全面评价,以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同时,通过评价屡查屡犯问题的根源,反向验证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检验内控框架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改进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减少潜在的内部控制风险。

在审计整改闭环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审计整改闭环机制,确保审计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首先,审计问题应当及时记录、分类和分析,明确问题的根源和责任方。其次,制定具体的整改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措施。随后,监督和跟踪整改进展,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进行整改效果评估,验证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应当常态化并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以加强两者的融合协同。同时,内部控制管理应与企业各层级绩效紧密结合,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通过将内部控制评价与绩效管理相结合,企业可以更好地监控和管理内部风险,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潜在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而提升公司的整体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因此,将内部控制评价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将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优势。


                                                                                                                                          


                                                                                                                                         审核:汤文富

                                                                                                                                                        供稿:咨询四部 吴习文



 



参考文献依据: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战略与绩效》